崇真跨世代刊物



最新一期《崇真會訊》你睇咗未?

你幾耐冇睇過會訊先? 幾耐冇攞過一份實體版嘅會訊?

而家入去睇下啦!


(2025年9月)


崇真會曾經出版不同版本的會訊,

目的是透過文章激發信徒愛主愛教會的熱心,

加強總會及各堂會之間的聯繫。



以下是不同年代「會訊」版頭的演變 ,由現今追溯至六十年代,

現時會訊有8頁,而當年的《崇真》創刊號有47頁,

可想而知,未有手機的年代,弟兄姊妹對文字閱讀的渴求。

(2012年4月)

(2001年2月)

(1993年12月)

(1990年8月)

(1979年3月)

(1964年4月)


👆 根據1964年《崇真》創刊號「發刊詞」中所載,

早於1947年崇真會出版之定期刊物有九種之多,

可見本會前賢對文字工作甚為注重。



會訊內的文章都是不同牧者費盡心思寫的,

盼望我們都用心睇,珍惜文字中帶給我們的啟發、力量與安慰!


(若發現以上資料有誤,歡迎與我們聯繫)

植樹日

在上一篇文章《曆》的月份牌上,印有國父孫中山逝世紀念日,而孫中山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早倡導植樹造林的人之一,後來中國設立於每年的3月12日,即孫中山逝世紀念日為「植樹節」,香港和澳門每年3月亦會舉辦植樹活動。


原來崇真會也曾於2001年3月18日於西貢北潭涌舉行植樹日,以紀念本會立會154周年,有來自14間堂會近500位會友參加。不知你是否在其中呢?





鼓勵各位崇真人注重環保意識,愛護大自然,能好好作一個大地管家。


是一種日常使用的出版物,用於記載時間。

每頁顯示一日的叫日曆,每頁顯示一個月的叫月曆,每頁顯示全年的叫年曆

若家裏沒有實物的月曆,你都會使用手機入面的月曆。

幫助你安排日程、標誌著各個節日、紀念日、提醒你重要的約會…

- 可以說是日常生活的必須品!


早於1931年,崇真會曾出版「月份牌」,

除了印有全年的月份,也有一些經文或字句帶出基督信仰的訊息。




下方印有教會各種捐題如:
總會投盤捐、梅縣心光女校投盤捐、神學院校投盤捐、協助建堂發簿募捐等。

亦有國家紀念日如:
國際婦女節、孫中山先生逝世、國際勞動節、國恥紀念日、禁煙紀念、國慶紀念、孫中山先生誕生



現時崇真會每年都會印刷精美的月曆,印有不同的主題、主日/節日經文、

以及各堂會、差會、學校、服務單位的聯絡方式。


或許你家裏掛著崇真會月曆,偶爾才望望它,

願你同時可以多欣賞它們的設計、創意,

並能透過不同的經文成為你每天生活的動力!





Calling 總部!


一般從電影中認知的總部,多數是每個人的枱上有兩、三個電腦螢幕,又有好多掛牆的大屏幕,上面全是地圖、氣象圖、航線圖、數據統計圖等等,給人非常專業的感覺。那麼在八十年代,科技不那麼發達時,崇真會總部又是怎樣呢?


第一個總會辦事處,是於1962年在新蒲崗康強街55-59號三樓前座,
當時名為區會會所。

(暫時沒有相片,若你手上有相片可向我們提供)


第二個總會辦事處,是於1981年在九龍界限街144號 G 座三樓的區會會所。


天花上的燈、風扇、牆上的時鐘、右邊人後面的熱水壺,好有懷舊feel!


懷舊中文打字機 (左)、撥輪式電話 (右枱上) 你又見過未? 
當年辦事處職員還用毛筆寫字呢!


第三個總會辦事處,是於1991年在油麻地白加士街盛華商業大廈一樓。


後期,白加士街辦事處擴充單位位置,地方更寬敞,
會議室可容納更多人。

細心閱讀的你,有沒有留意會議用的長摺枱、黑色櫈,
由第二個辦事處開始,已沿用至今


現時總會辦事處,是於2012年10月15日遷入長沙灣瓊林街111號擎天廣場8樓。

開幕及獻堂禮則於2012年11月17日舉行。


(若發現以上資料有誤,歡迎與我們聯繫)

童年回憶


不知正在閱讀的你,有沒有問過生於香港50至60年代的家人們,是如何長大呢?



50至60 年代香港社會經濟情況不佳,婦女們需外出工作以補家計,托兒所服務急不容援。香港崇真會有見及此,決定開辦托兒所應社會需求,1962年,在新蒲崗安強大樓購置四間單位,並於1963年9月開辦第一間托兒所「安強托兒所」,由德國兒童會資助開辦費,由香港崇真會直接管轄,後遷到鑽石山鳳德邨為現時校址。

 
1963年,安強托兒所於新蒲崗位置

2025年,前安強托兒所位置仍然存在 (新蒲崗康強街51-65號)


香港崇真會自1963年成立第一間托兒所後,繼續發展托兒所服務,

1968年12月開辦「安康托兒所」 - 位於深水埗、後遷到深水埗順寧道。

1976年11月開辦「安仁托兒所」 - 位於白田邨、後遷到大埔富善邨。

1981年12月開辦「安寧托兒所」 - 位於順利邨、2008 年停止服務。

托兒所服務初期,經濟方面由德國兒童會及海外捐款資助,直至1974 年4月開始全部接受政府社會福利署資助。

讓我們看看托兒所的生活!

 
    這麼多人喜歡玩搖搖船!

    祈禱食飯囉!

 
    外籍宣教士顧眷裨姑娘為孩子清潔傷口。

 
    午睡時間,孩童一排排睡在地板上。

 
   除了食與玩、還有學習時間。

    有時也會到外面進行戶外活動。這麼長的木馬,你見過嗎?

    嘩!是孩子們最期待的生日會,除了水果、生日蛋糕、還有紅雞蛋呢!

    生日的小壽星,都會帶上一頂生日帽。


為配合教育與照顧並重的宗旨,1986 年社會服務部獲社署批准將轄下「托兒所」改為「幼兒中心」。隨後,本會亦開辦了幾間幼兒中心:

1993 年,開辦「安基幼兒中心」,位於黃埔。

2000 年,開辦「安怡幼兒中心」,位於油塘。

2019 年,開辦「安頌幼稚園」,位於水泉澳邨。

2020 年,更首次開辦為 0 - 3 歲嬰兒提供長時間全日制幼兒照顧服務,名為「恩樂園」,位於沙田碩門邨。


【威水史】

1990年5月1日,前港督衛奕信爵士夫人曾參觀位於大埔富善邨的「安仁幼兒中心」,並說:「志願機構在幼兒服務方面的貢獻很大。」當年的星島日報及華僑日報都有刊登相關文章。




其後,前港督衛奕信爵士夫人亦親手寫信,感謝前會長薛磐基長老、前社會服務部執行委員會主席練日新先生、幼兒園的職員及學生當日的接待。





那些你沒有唱過的歌

  


(由左至右)
上方:1955年 頌主詩歌 簡譜本、1973年 頌主詩歌 簡譜本
下方:1911年 頌主詩歌、1913年 頌主詩歌音調、1940年 頌主詩歌



現時藏於崇真會內最歷史悠久之《頌主詩歌》是於1910年由巴色、巴陵、巴勉 (三巴) 聯合編輯並共用。在後,因為需要有五線譜 (琴譜) 本,於1913年編印「音調」本,乃是給司琴所用的琴譜。

 

崇真會自立後,有感要重編《頌主詩歌》,原因是三巴共用的詩歌歌詞,既有客語,也有國語粵語,譯文也不好唱,而且多是由初來華之宣教士翻譯,在中文方面尤其是對詩歌的形式,押韻等未至完善,所以,於1940年出版當時堪稱為最完善的客家話讚美詩歌《頌主詩歌》文字本,共404首。


到1987年崇真會在香港重編《頌主詩歌》才正式用五線譜形式編印。

《頌主詩歌》附禱告文

這是曾建和牧師 (基督教香港崇真會退休牧師) 於1971年為崇真會東頭邨崇真學校,根據原由黃紹衡校長編之《頌主詩歌》文字本,用正式詩歌形式重編之《頌主詩歌》附禱告文詩歌,是用五線譜兼簡譜編印包含99首詩歌,適合在學校早、午禱及週會並宗教活動之用,在後葵涌及沙田崇真學校採用,至1989年4月已先後第七次重印。


下圖為曾建和牧師重編《頌主詩歌》的手稿資料。